menu
Close
All result
Apply Now

ARCH Education in the Media

Press & Media

Check out our latest media coverage, column features, videos and publications!

no result
Load More
Close

灣區教育|為子女前途籌謀灣區升學是新常態?

Kwun Media 04.08.2022
DOWNLOAD PDF

觀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sMyrRiCVM

 

媽媽Jacqueline正考慮13歲女兒的升學之路。她回想自己11歲那年便到外國讀書,先後在澳洲、英國求學,雖然外國文化和環境令人目不暇給,但在那個坐飛機仍未普及的年代,到了外國就和家人相距了幾千里,一年只能見上幾次面,每次放假後回到學校,難免感到寂寞。

Jacqueline的女兒現時就讀香港的國際學校,打算未來一、兩年讓孩子到海外升學,即使女兒的年齡較她年輕時負笈海外就讀的歲數為大,但在Jacqueline眼中,女兒仍是孩子。「而且現時的教養環境已和以前不同,親子關係和陪伴也很重要!」她認為,內地的市場很大,學生在畢業後的發展路向也很廣闊,中文的語文能力在未來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技能,在內地升學的話能讓中英文能力持續發展,作為未來的競爭力之一。同時,她也考慮到外國的安全和治安問題。

 

升讀灣區國際學校 家長慨嘆資訊不足

於是,她除收集一般英美加澳的升學資料之外,也開始了解大灣區的國際學校選擇。但令她感到意外的是,有關升學資料不多,她需要逐間查看國際學校的官網。她坦言,身邊正考慮送子女到海外升學的朋友中,僅有10%考慮內地,難以「圍爐」討論。她期待中港通關後,可以親身帶女兒參觀不同的學校作參考,按女兒的喜好再決定升學的路向。

一直協助香港學生實現英美名牌大學夢的ARCH Education創辦人馬賢慧(Jennifer Ma)坦言,近十年香港家長對送子女到海外升學的眼界拓闊了不少,一改昔日只集中英美加三國,近年擴展至愛爾蘭和中國内地等地,當中大灣區亦成為選項之一。近五年,她發現增加了約一成的家長會諮詢內地學校的資料,但大部份最後還是選擇把子女送到歐美等國家升學,「可能他們對大灣區學校的資訊不太了解,又或是外國已有親友可以提供照應,學生可能亦有朋友已到外國,他們也想和原有的朋友在同一地方讀書」。

Jennifer指,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日益蓬勃,並積極推動科技及教育發展,而且臨近香港,在許多香港家長們眼中都是大灣區學校的優勢。她說,很多知名的國際學校早年已落戶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他們近年留意到大灣區的急速發展亟需人才培育支持,而且在大灣區工作的家庭也需要學校為子女提供優質教育,於是不少學校陸續選址興建分校,令大灣區的學府百花齊放。

 

多元化學制選擇 港生可擇内地或海外升學

香港的中學主要以報考中學文憑試(DSE)為主,部份學校則提供國際預科文憑(IB)課程。Jennifer分享,內地學校提供的學制選擇更多元化,除了可以選擇DSE課程外,也可選擇A-Level或IB,「部份有更多資源的學校會提供雙軌學制,例如AP(Advanced Placement,美加大學先修課程)加A-Level,或是IB加A-Level。讓學生到16、17歲時,發掘自己有興趣和能力強的學科,再選擇適合自己的學制」。

學生畢業之後,除了可選擇在內地高等學府完成學業外,也可選擇到海外升學。Jennifer表示,很多學生都喜歡內地的生活節奏,以及對創新思維的包容,「尤其是大灣區,有很多新興的行業、不同的科研成就,讓學生看到很多機遇」。

與此同時,內地的家長也對教育的認知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也更願意在課程上投放資源。内地地大物博,一般國際學校、高等學校的規模都很大,設施和設備也較香港資源多,科技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即使日常購物已不需攜帶現金,一部手機已能處理大小事務,這些能啟迪學生在科技和創新上的思維。

 

較易維繫親子關係 體現中西文化交融 

Jennifer看到年輕一代的家長十分重視親子關係,都希望盡量抽時間陪伴子女們的成長。「若然子女在大灣區升學,一家人幾乎每星期都可以見面,甚至去參與和觀看孩子們的比賽,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她認為,在教育路上,家長亦是學校同行的夥伴,對學生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

但她坦誠,即使在大灣區升學,對學生而言也是「離鄉別井」,和一般海外學生面對的適應問題都是一樣。「能增長學生的自理能力,認識新朋友的溝通能力,面對教學模式轉變的適應能力。大灣區較易適應,可能是在飲食方面。」Jennifer說。

雖然中港在地理上毗鄰,但文化和生活模式卻截然不同。「即使同是中國人,彼此的處事方法、態度,甚至在街上購物的習慣都不一樣。」Jennifer說。她認為,港生到了大灣區升學的話,能完全體現中西合璧的精粹,「既體會到西方的教育和學系,而又學會中國文化,學習普通話又能提升溝通能力」。

 

選校主要選對學制 銜接升學冇難度

內地學校一直重視學術及升學,在提升學生成績和升學上相對有充足的配套和支援。在選校上,Jennifer認為最主要是看學校的辦學理念。「部份學校會較重視文化,設有獨特的課程教授中國文化;部份學校則是重視體育,聘有全國頂尖教練培訓學生;部份學校重視科技、STEAM,家長選校時可留意校方有沒有相關的培訓和設施。」

港生在內地學校畢業後,升讀外國大學可以説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特別是在數理、科技上更能突出有關優勢。「文科是較有難度,內地現時也很難聘請優秀的文科老師,例如在英國文學的研讀上,始終會比英國本地教育輸蝕。」她建議家長們可留意子女的強項,再作考慮。

 

 COVID 增加家長對子女外國升學的憂慮

Jennifer指,只要選對了學制,例如是A-Level、AP,就能取得外國相應大學的入場券。「不過,選校時要注意學校的升學配套,尤其是想子女入讀全球首三、四十名的大學,競爭都很大,即使美國亦只有2%左右學生入讀,內地學校需要為學生做額外的準備,家長在選校時可向校方提出諮詢。」她提醒說。

身為媽媽的Jennifer亦明白家長的憂慮並不限於學術,「讀得開唔開心?食得好唔好?」甚至近年各地的防疫安排也成為了家長的擔憂之一。不過,她希望家長亦明白,高中同時是學生升讀大學的踏腳石,為孩子們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學系相當重要,「否則他花更多時間在學業前途上掙扎,更沒時間適應和融入新的文化和學習環境,對學生而言亦沒好處」。

隨着大灣區的迅速發展,資料顯示,當地國際學校越開越多,分內地品牌和國外品牌的國際學校,前者在灣區的數量最多,超過80%;後者不足20%。據非正式統計,大灣區國際學校幼稚園至高中各階段平均學費為13.6萬元(人民幣.下同)、11.9萬元、16.9萬元及17.3萬元!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offer you a better experience, analyze site traffic, and serve targeted advertisements.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website, you consent to the use of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s Policy.
Accept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