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All result
Apply Now

ARCH Education in the Media

Press & Media

Check out our latest media coverage, column features, videos and publications!

no result
Load More
Close

牛劍門檻創新高 | 升學專家 Jennifer Ma:現象或維持一兩年, 但達最低門檻都應該報

Ohpama 07.05.2021
DOWNLOAD PDF

港人子女前往英國升學見慣不怪,牛津、劍橋更是不少人的夢寐以求想進入的學府,競爭激烈,要得到入場券似乎是件遙不可及的事件。

ARCH Education創辦人馬賢慧 (Jennifer)表示,每年約有2000名香港學生報讀牛津、劍橋大學 (簡稱牛劍),當中會收百多名學生修讀學士學位。入讀牛劍不容易,始終入學要求比較高,但她不同意是遙不可及之事。

「我經常跟學生說,你的成績到位,達到它入學最低的門檻,你都應該報。」英國 UCAS大學聯招可讓學生報讀5間大學,Jennifer 認為其中兩間應放心儀的學校、成績剛剛到位也不要緊,例如牛劍、倫大;另外兩間則有機會入到的大學,最後一間就是安全穩入的。

這幾年報讀英國大學的學生愈來愈多,競爭愈來愈大,牛劍當然也不另外。Jennifer 指出,去年香港學生報讀英國大學人數多10%,約有6400名;中國學生多了20%,約2萬多人;美國學生甚至多7成人。當中包括不同的原因,有些人覺得英國學費比美國便宜、學科選擇愈來愈多等。

牛劍門檻提高 主要有三大原因

牛劍主要是名氣大,出來找工作較容易和學術要求高,許多研究和教授都是頂尖級。他們有兩種的授課模式,第一種是 Lecture,由一名老師帶幾百個學生的講堂,第二種是Supervision 或 Tutorial,是牛劍特有的一對二課堂。由於一對二教學模式,牛劍收生人數不能太高,而近年牛劍招生門檻亦創新高。

Jennifer 坦言早已知道門檻會提高,因牛劍學府在8至10年前開始,覺得應在本地資源較少的學校內錄取學生。現在牛劍近7成的學生,已從政府資助學校挑選出來,近年還多5%本地學生,變相影響國際學生入讀的學位數目。Jennifer 解釋,第一,很多香港的學生都是在英國的私立學校報牛劍,其學校或多或少會受影響;第二,國際學生報讀的數目大大提升,香港學生不僅只跟香港的比較,是和全球國際學生競爭。加上脫歐,連歐洲的學生亦有機會變成國際學生,所以變得愈來愈難入。

第三是源於新冠肺炎,去年因疫情很多考試取消,改為學校評估成績。從學校評估的數據看,往往比學生考出來的成績好。Jennifer直言,去年沒有考試,令較多學生達到入學條件,牛津大學往年僅收3100至3200名學生,去年卻收了3440人,即多5%。然而牛津大學的牀位不會增加,又多5%學生入讀,今年只能收少一些。

「其實這個現象很多大學都有,他們又不能不收,因為學生真的達到入學條件。減少學位現象可維持一至兩年,加上下年學生可能沒有 GCSE 考,一直都是骨牌效應。」

最「吃香」學科不再是神科

香港學生普遍喜歡「神科」或理科底的學科,例如:醫學、法律、經濟等。但 Jennifer 覺得香港學生開始轉變,對跨學系的學科愈來愈有興趣。牛劍「神科」向來都較多人報讀,5年內增加近50%,但近期最「吃香」學科為 interdisciplinarity subject,由很多學科夾在一起,例如:劍橋的 land economic  (地理商科)。這科綜合法律、經濟、地理,以前未必有人留意這科,現在卻很「吃香」,出來找工作亦變容易。為甚麼?

「現在很多公司很喜歡可持續發展,所以各個行業如地產,亦喜歡這些學科包法律和經濟,不再需要科科精,但科科都要識。」地理商科以前是英國皇室、地主的小朋友學習如何管理土地,其後很多人認為這是成績差的學生才選擇,在劍橋一直屬不太受歡迎的學科。惟這學科現在很適合這年代學生,甚麼科都識一點,正正是個全人教學模式。

報讀學科趨勢亦跟從社會的步伐,學生修讀與科技相關的科目大增,如technology,computer science,5年報讀人數增128%。世界經濟論壇去年發佈的《2020年未來就業報告》顯示,在2025年有8500萬個工作崗位會被取代,但有9700萬新的就業機會,包括數據分析員、UI(User Experience)、UX(User Interface),甚至有AI法律。

雖然如此,但 Jennifer 卻有另一番的想法。「科技化是否代表喜歡文科,社會學科的,就沒有一個工種給他們?這絕對不是。」她以母校 Benenden School曾興建一架飛機為例,學生由零開始策劃,但飛機不是只有工程系、理科的學生參與,而是所有學科學生。

喜歡畫畫的學生,可以設計飛機的形狀和Logo。製作飛機固然重要,但品牌的建立更重要,所以要靠藝術科同學設計小冊子,去形容這架飛機。英文成績好的學生,可幫忙寫計劃書予潛在客戶,可見將來工作涉及不同範籌。

「最重要是 coordination ,因為工種愈來愈細分,需要很多人去完成一項工作,反映出愈來愈著重與其他人的協調性。」十年前學校提倡學生要有毅力,令學生有動力向前行,但現在需要的卻是同理心。

現在社交媒體發達,搜尋一項產品時,界面會顯示同類型的10多件產品,那麼要運用你的同理心去觸動他人購買你的,需要捉緊別人的心理。她認為不僅是大學, 中學、小學,甚至幼稚園都需要教小朋友,怎樣從小就有同理心。

由於現時家庭孩子數目「一個起,兩個止」,家長過分遷就,造成自我中心較強。當他們長大工作,和人合作是否愉快都很重要,所以必須擁有同理心。「同理心是學不到的,這是你要有一個經驗,他才會感覺到,所以愈小時教就愈好。」

兩大育兒方針

身為兩孩的媽媽,Jennifer 覺得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責任感和保持正向溝通。有些家長喜歡為孩子安排所有東西,她自己亦會,但好多時候她會先問3歲女兒是否想參加。例如學跳舞,如果女兒不想學,她會引導孩子說出原因。「為甚麼你不想?她的原因可以很不一樣,可能是很多人、老師教得悶。究竟是對這個活動不感興趣,還是其他原因。」

她認為多些跟孩子溝通,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話事權。當他們想做的時候,便更落力完成,所以擁有感是很重要。惟偏偏到青少年階段,孩子會慢慢失去自我責任感,因為家長會覺得你急,他不急。Jennifer 遇過很多家長過分為孩子準備所有事情,還逼他們修讀沒興趣的科目,大減個人話事權。

她舉例指有名學生想修讀歷史,不希望讀法律,繼而和爸爸媽媽鬥氣。Jennifer 會先跟他分析歷史系和法律系之間的共通點,並提出「入大學的話,你想別人教你法律還是歷史?」由學生自己分析。若果學生依舊想修讀歷史,她會建議家長放手給孩子去讀歷史。即將家長逼孩子讀法律,他們會覺得從來沒有自我責任感、話事權,出現「讀給父母看」心態,完成一個學位後,他們會選擇做自己喜歡的東西。

「當孩子21、22歲時,難道你還能逼他做律師嗎?家長總不能讓孩子去工作的,所以我覺得家長在話事權方面,要懂得忍手加放手。」

Jennifer 每日鍛鍊自己要跟孩子保持正向溝通,但並不代表凡事需要去讚賞。疫情期間,小朋友減少外出及戴着口罩,或影響他們與人的溝通能力。Jennifer的 3歲女兒本身是個開朗的孩子,卻因疫情變得不願意跟人打招呼。

「出街時別人可能會說很『怕羞』,可能你會覺得客氣,說怕羞就當沒事發生。但怕和羞都是負面的形容詞,加起來小朋友自己也聽得不舒服。」於是 Jennifer 跟女兒說不要緊,當她準備好的時候,就開聲叫人。若果當刻女兒仍保持安靜, Jennifer 也不會立即大罵,反而是回家後再討論。

「家長應該給小朋友時間發揮,他們長大後有禮貌就可以了,不需要急於責罵他們。小時候他們所做的禮貌,其實是跟從父母的指導,這需要孩子慢慢浸出來的。」

Jennifer 認為父母身教同樣重要,「小朋友很像父母,他們看到你怎樣做,就會怎樣做。有時候我亦檢點自己的言行,完成一項東西亦會跟他們解釋,讓她有路向跟從學習。」雖然身教不容易,但 Jennifer 希望家長明白不是每次的教養方式都可行,沒有人去批判自己的時候,家長需要慢慢研究出跟孩子相處的溝通模式。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offer you a better experience, analyze site traffic, and serve targeted advertisements.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website, you consent to the use of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s Policy.
Accept
Back To top